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,经常看到古装剧里有一些地方着火了,很多人喊得都是“走水了”,而不是喊“失火了”,由此我们知道了走水是古代表达“失火”的一种语言,而且大部分都是在京城里,那么在古代失火为什么叫走水呢?相信很多小伙伴,都和小编一样十分疑惑!接下来我们来通过本文详细的了解一下古代为什么把失火称为走水。
古代为什么把失火称为走水
古代走水是失火的意思,而之所以失火的时候喊走水,是因为火必须有可燃物、够高的热或温度、氧化剂及化学物四项并存才能生火,而当火有了水之后,就会被熄灭了。因此水被认为是克火的,因此古人将世间万物分为“金木水火土”,相生相克,水能克制火,而古人刻意避讳"火"这个字,是因为古人对火是十分敬畏的,认为失火本来就是超自然力量(比如鬼神)造成的,以惩罚人的做法,所以一般不会说“失火”,而是换成了“走水”。另外,走水也可以理解为将水运输到失火的地方去救火。
“走水”最早记录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在记载丹参的作用时写道: “丹参味苦微寒无毒。主治心腹邪气,肠鸣幽幽如走水,寒热积聚,破症除瘕,止烦满,益气”,不过这里的“走水”,并不是失火的意思,而是形容肠胃不舒服拉肚子时,如流水一般的状态,后来到了清朝时期,“走水”才有了“失火”、“着火”的意思,而将“失火”叫为“走水”,其实是古人对“火”的认识不足,实际上是在社会不发达的年代,考虑到语言系统中的积极意义,希望在发生火灾时,不要过度惩罚人在生活中的罪恶。
除了这个说法上的区别之外,我国古代对死亡、恶疾、灾祸等很多时候忌讳直言!比如用“老了”讳言死去,如《红楼梦》第十五回写道:“这铁槛寺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的,现今还有香火地亩,以备京中老了人口,在此停灵。”言语忌讳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思想倾向,也表示了对别人的尊重,当然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,否则也不会被流传下来了。